出“功成”之力,而不求“功成”之誉,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要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精神境界和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历史担当,保持历史耐心,发扬钉钉子精神,一张蓝图绘到底,一任接着一任干。这一指示要求为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。
“功成不必在我”与“功成必定有我”,虽然都有“功成”,但“在我”与“有我”却有很大区别。前者指的是“属于我”,后者说的是“需要我”。胡适曾经说过:“功成不必在我,而功力必不唐捐。”意思是,功绩事业的完成没必要在我一个人身上,但为功绩事业的完成所付出的努力一定不会白白浪费。建功立业绝非易事,依靠的是集体,需要的是时间,每个人每时每刻的付出都是在为干成事业添砖加瓦。只有聚众、积久之“功力”,方有一事之“功成”。所以,“功成”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,但是却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付出。
出“功成”之力,而不求“功成”之誉,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。林俊德致力核爆炸研究,扎根大漠52年默默奉献;黄旭华搞核潜艇研究,隐居荒岛30年,他说,祖国的需要,使我选择了这“不可告人”的人生。如果不具备崇高的理想、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情怀,他们怎能“干惊天动地事,做隐姓埋名人”?我们党之所以能建立丰功伟业,是因为有无数共产党人不为一己之名、一己之利、一己之荣的付出和牺牲。新时代新征程,我们党践行“为中国人民谋幸福,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”的初心和使命,仍然需要广大共产党员无私奉献、甘当无名英雄。“功成”虽然不必在我手中、在我任期、在我有生之年实现,其中却有我的执著、有我的奋斗、有我的心血汗水——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有这样的境界和担当。
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:“立志者,当计其大舍其细,则所成之事业,当不至限于一隅,私于个人矣。”如果说“功成不必在我”属于“怎么看”的层面,那么“功成必定有我”就是“怎么干”的问题。为求事业“功成”,不计个人“功名”,对于“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”的领导干部而言,显得尤为重要。我们常说“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”,还有句古话叫“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”,单位、岗位是相对不变的,领导干部却是流动的,在通常几年的任期内想要取得成绩、获得政绩,可以理解、无可厚非;但在短时间看不到明显政绩的情况下,能否正确作为、积极作为?关键看能否防止两种倾向:一是防止为了自己“流”得快、“动”得好,而出现急功近利、出名挂号的乱作为;二是防止为了自己“流”得稳、“动”得顺,而出现不求有功、但求无过的不作为。对事业发展贻害无穷的乱作为、不作为,都是领导干部应该坚决摒弃的。
《尚书》有言:“政贵有恒。”干事创业就像接力赛跑一样,除了要自己跑好外,关键还得接好棒、传好棒。现实中,有的同志尽管有履职尽责的热心、干事创业的决心、攻坚克难的信心,但却不懂得什么叫一张蓝图绘到底和一任接着一任干。比如,有的只顾“烧自己的火,热自己的锅”,无论什么好传统好做法,都弃之一旁、从头再来,另起炉灶、另搞一套;有的只想“自己栽树,自己乘凉”,对开花早、结果快的事高度重视,对周期长、见效慢的事过于忽视。这样一来,反倒使自己履职走了弯路,让事业发展断了链条。相反,只有在前任基础上做好衔接性、继承性、持续性的工作,为后任做好铺垫性、基础性、长远性的工作,才能不断拾级而上,既有利于自己有所作为,也有助于事业取得成功。
“功成”在谁不重要,“功成有我”方可贵。中国“天眼”工程建设负责人南仁东,在工程落成启用一周年的前10天离世,虽然庆祝竣工那一刻没有他的身影,但谁能否认和忘记他的功绩呢?正所谓“政声人去后,民意闲谈中”,一名领导干部离开岗位之后留下什么,群众都会看在眼里、记在心上。就像有的文章写的那样,“说到河南兰考‘除三害’,人们就会想到焦裕禄;提及福建东山治风沙,人们就会怀念谷文昌;看到山东寿光的蔬菜,人们自然忆起王伯祥……”这足以说明,历史沉淀之后的评价,才是最好的评价。